当核心价值观走进校园
—用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品质,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我们党在十八大工作报告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并将其概况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可以说,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华和浓缩。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必须把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解决好,让主流核心价值与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充分结合,使其在思想道德上、行为方式上辨得清是非、经得起检验。可以说,核心价值观与我们的学校、与每一位同学和老师都不遥远,它就体现在我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莞城校区学生媒体中心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有关调查,了解老师和同学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看法。
机械学院的蔡锐鑫同学表达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我们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在追求权利和自由的同时,不能损害他们的利益,要更多地去考虑集体、考虑社会。”同时,他特别强调了“友善”在校园建设中的重要性,认为要想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需要同学之间平等友善地相处。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托。对于渲染和谐的校园氛围,营造有利于大学生积极健康的良好环境,工商管理学院的陈晓敏同学也有自己的看法:“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信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作贡献。我们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努力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积极参与学校学院组织的活动,带领同学们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同学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营造优良的学风,是高校教育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工作,良好学风的形成,不仅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风貌,也关系到每个同学的切身学习体验,化环学院的刘嘉华同学在这个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要形成良好的学风,需要每个同学的协力。打造奋发向上的时代气质,把崇高的理想落实到学习的点点滴滴,每个人要清晰定位,发挥自己的学习优势,最核心的,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我们良好的人格,提升我们的道德。”
高校教师常年奋斗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生活中的体现也有着精辟的看法。当记者问到:“高校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希望,作为教师应当如何切切实实地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莞城校区学工办主任理阳阳回答说:“在我们高校,要立足于当代的大学生和社会现实,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可以通过学生报纸,校内网站,微信平台等渠道多多对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加深学生对其的认识和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填鸭式的教育,应该融合到学生生活中去,通过学生的自律和具体行为达到教育效果。”而宪法学老师吉海荣则谈到:“对于学生来说,我觉得要在学生队伍中纠正一个思想,那就是学生要有‘人’的观念,具备了这个观念,就可以平等待人,对于同学,社会有一个更加清晰地认识,也能够更好地践行法制,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不是远离社会的象牙塔,而是各种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的场所,是意识形态导向鲜明的堡垒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师生思想领域的激发与碰撞,为我们进一步将核心价值观落实到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我们当代的大学生,面对着比过去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担负着建设国家、服务社会的重任,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努力的全方位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应当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高校应当牢牢把握和弘扬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好、践行好,让国家的主流价值目标和价值准则统领办学发展、支撑人才培养,才能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鲜明特色,才能打造出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大学,才能真正为社会培育有理想、有道德的优秀人才。